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社会学家丁学良:美国越是拒签,越不能自己放弃出国留学(一)

刚刚更新 编辑: 浏览次数:4485 移动端

核心提示:

1.在过去的一个月中间,去美国读书的被拒签的人已经超过90%。但越是出现这个情况,越是不能把出国留学这个通道给我们自己放弃掉。短期内可以把申请的对象转移到其他国家,之后再考虑美国这一选项。

(注:现在签约澳际美国留学的同学可以双签,美国+x,增加一个国家做为备选,以共同应对美国不可控的不定因素。)

2.中国年轻人有机会的话,还是要出去看一看,留学的意义第一在于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第二在于要对留学的国家还有它的社会有广义上的了解。

3.内地以前教育体制较为僵化,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已有改进,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同时,学习是终身的,在目前这种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以前不被看重的一些技能变得非常有用,这种情况以后会变得越来越快。

4.海外通识教育重视实践项目,注重激发学生潜能。好奇心作为发展潜力和可能性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也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申请出国留学者而言,更应该注重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5.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并非家庭的附属品,家庭沟通需要营造平等的沟通氛围。因此不提倡中国式的“家长制”教育,而应该提倡家长指引并尊重孩子的选择,共同商讨未来发展道路。

凤凰网香港號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节目,我是陈笺。一年一度的开学季又到了,2020年的开学季,对于一批学生来说非常的尴尬,那就是打算去美国留学的这些学生。最新的数据显示有1000多名学生被拒签了,另外在美国读书的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被吊销了签证,被要求回国。那么在中美关系如此紧张的环境底下,留学海外还有没有必要呢?留学对于一个年轻人的成长来说,它有怎样的意义呢?其实我们看到国与国之争,现在也就是人才之争,大学应该培养出怎么样有竞争力的学生呢?相关的话题,今天的节目时间陈笺请到的是知名社会学家丁学良教授一起来探讨一下。

1

8

美方拒签有对策  海外留学放眼全球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丁教授您好,又到了开学季了,最新的数字我们看到有过千名要去美国留学的学生被拒签了,而且还有很多在美国的学生也被取消签证回国,那么在这样的一个中美关系处于尴尬的局面当中,又可以说是在一个瓶颈的阶段,中国的年轻人还有必要出去留学吗?

丁学良: 在过去的一个月中间,去美国读书的被拒签的人中间已经超过了90%,这个比例也不是所有人是指有些类型,比如说到美国学高科技,学这种跟国防有关系的国防工业等等。

但越是出现这个情况,越是不能把出国留学这个通道给我们自己放弃掉。 哪怕在这过程之中你要付出好几倍的辛苦努力和失望。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你想想看,自从19世纪末清朝末年以来,中国的最重要的现代化的几波潮流中间,没有哪一波中间缺乏了留学的群体,这个留学不是值得非得要拿个学位。还有的人就是在国外待了半年一年,他对他一生的专业和人生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美国现在跟中国这种关系的,目前的这种动荡,我不认为会永远延续下去。 我认为两年以后会有一个调整,它不会调整到2016年以前那个状况,就美国所有的专业对中国大陆的申请人,你只要够格,素质好交得起学费你就来,恢复不了那个状况。

但真正会对中国大陆的申请人给予极高的拒签拒绝的这些专业,他会给出一个大概的清单,而这个大概清单一定是经过很多来来回回的争论和辩论,包括美国国内的辩论,包括中美双方之间的这种来来回回的交往,会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格局出来。

那么在两年之内,你可以把申请的对象不要专注在美国身上,哪怕你知道美国哪几个学校的这些专业在全世界是最好,你这时候可以求其次。读本科你未必非得要到美国最好的15,20所学校去,英国也有非常好的本科,德国、法国有非常棒的本科,意大利、西班牙,有非常好的本科,还有北欧那些国家的本科,日本的本科,但是等到你过了两三年以后,中美之间在教育领域里面的动荡不安,有大概清楚格局以后,你可以考虑到美国去读研究生,由那个学校本科的教授给你推荐信,你拿到的成绩单以后一系列东西,对你再去申请美国比较好的研究生院,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支持。

7

留学意义在于学习所在国的优势    科学 教育 产业 金融都要了解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丁老师您建议中国年轻人有机会的话,还是要出去看一看,留学的意义在哪里?

丁学良: 一块就是你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知识,专业知识,不管是理工科人文、社会科学,还是法律,这是第一块,我接下来会说。第二块是什么?你在学校里包括你本校,如果你是在一个大学城的话,包括你周围的学校,在这地方认识的青年人,这太重要了。因为你越是去的那个是个好的学校,越是一个大学城,越是有机会遇到在别的地方遇不到的那种群星灿烂的同代人。在这中间哪怕有三五个人以后,同你保持长期的交往和友谊,对你未来的发展太重要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希拉克,在他做了法国总理快到总统时,那时候是哈佛校庆,美国的杂志去采访他,他说了一句话令我很感动的话,他说,虽然我只在哈佛呆了一个学期交换的交流生,他不是拿学位的,但那个学期带给我的刺激是我终生受益的。

你对你留学的国家还有它的社会要有广义上的了解,社会是个大课堂。毛主席讲过这个话是对的,社会确实是个大课堂,但你要大课堂里面你要花你成本和代价去了解去知道,比如说你要是学理工科的,你就要始终要注意到你去的国家里面的高科技,为什么做的那么好?除了这个国家有都很好的教育制度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的一些体制,一些机构,使他们国家的高等、高科技素材,以及有高科技的天分的年轻人,能够把他的高科技找到最好的应用和商业化的渠道。那么他们国家的知识产权怎么样,他们国家的风险投资的金融保障怎么样?这些问题你不到人家那去留学的话,很抽象的,如果学法律还是学什么金融的,更要了解这些事情了。

6

一场考试不再定终生     一个专业不足走天下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高考对于我们内地每个有孩子的家庭来说都是关键时刻,大家普遍认为经过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后进入高校的年轻人似乎就已经是天之骄子了。您认为大学教育的意义何在?大学应该营造怎样的氛围才能培养出有竞争力的人才呢?

丁学良: 人才这个概念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才是分层次的,人才同时也是分类型的。首先说我一直就强调的就是说一个社会的最佳状态,他的教育制度应该是像一个敞开的高速公路和普通等级公路之间的连接,你不能就是说高速公路的两边全部是封闭的,如果你开的车子,你没有在第一时间里面进入高速公路的车道的话,从此以后你再也上不去了。

我们内地以前教育体制在僵化的方面很像这个情况,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第一次过独木桥你没上去,被挤掉到水里去以后你再也爬不起不来了,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因为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出来,第一次没有上独木桥和在独木桥上掉下来的,有相当多的人有很好潜力,如果你给他第二次第三次机会,他能再爬上独木桥,甚至在独木桥上比人跑得更快,就像我讲车道的例子。

现在内地在这方面有一些改进,比如说我在一个多月以前问深圳的学生,他说现在允许第二次高考,允许第三次高考,我说有没有一个限制?我说我们小时候的时候高考只过两次,不可能让你第三次再去高考。第一次高考成功了就成功了,不行再考一次,第二不行,第三次就不行了,因为他有年龄限制。现在好像没限制,我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因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而且在目前这种急剧的变化,比如说疫情这个情况之下,以前被认为是很牢靠的那些技能,变得不再有用,以前不被看重的一些技能变得非常有用,而且我觉得这种情况以后会变得越来越快。

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刚到美国去的时候,最好的私立大学的本科生,通常大家一进去以后就讲,你有这么一个major,就是你的主要的专业,这个是在1984年。那么到了八十年代的末期,就开始有个最重要的变化,这个不是在一般的公立大学里面,而是非常少数的私立大学,有钱跟资源有关,教育资源太重要了,它就有鼓励学生本科生一定要有major以外,还有一个minor,minor我们讲就是说香港翻译成副学业、副专业,为什么?

就是因为社会变得太快了,你仅仅只会一个major主专业的话,等你毕业以后进入所谓的job market就业市场的时候,你可能就找不到很合适你在学校里学到的技能被发挥出来,你很可能就被迫要选择跟你原来学的那些专业并不是技术很和谐的那些业务。那么这个也就五六年的时间就这样了。等到我拿到博士学位的92年的时候,情况又变了,在美国最好的私立大学在本科里面是compulsory,原来是建议你有两个专业,但那个时候已经你必须是两各专业,然后再过了几年,我又跟美国的本科生交流,他们告诉我,所以以前你学两个专业的时候,你可以选择比较近,就说第一个专业major,比如说是化学,第二个专业是化学工程,或者说第一个专业是经济,第二个是金融。

那么等到90年代的后期,那时候在美国最好的世界大学里面,他要求你这两个专业之间的距离尽可能的遥远,因为只有遥远,才使得你有尽可能多的以后的调整的空间和发展的余地,比如说你第一专业是数学,第二专业学什么?学宗教。跟你学的那个专业中间没什么关系的,或者你第一专业学的是金融,第二专业学的什么?第二专业学的是历史,用上海话就不搭界,原来是搭界的,后来就不搭界。我讲这个东西对于成才以及你毕业以后,能不能真正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间能够找到最适合你展示你才能的对你个人有利,对你家庭有利,对社会有利,甚至对人类社会整体都有利。我想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5

学校越好,越是需要学生    提供潜力、素质的具体证明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刚才您就说到要在社会上成为一个有用之才的话,在大学时代跨学科学习是相当的重要。因为理工科的学生你去学学文科,可能你的思维模式又不一样了,当你来到社会上的话,你的思维就会是多维度的了。那么我们再看中国内地现在还是以分数挂帅的,因为我们有14亿的人口,学生非常多,那所以高考制度还是以分数挂帅,您觉得分数和竞争力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丁学良: 在全球范围来讲,这个显然亚洲对分数看的是最重。 在全世界看,那么在亚洲中间又是以东亚对分数看得更重。 这个东亚为什么看得最重,因为东亚从文化历史的角度来讲,它属于儒教文化圈,儒家文化圈你看韩国,你看朝鲜看日本,更不要说我们几个华人社会都是把这个分数看作是最硬的一条杠杠,这条杠杠你能跳得过去,就像跨栏跳一样,那么你就是冠军亚军,这个栏杆你跳不过去,那就给摔下来了。

这个世界已经呼吁过一个多世纪了,你就看一看,就是在19世纪的末20世纪初,当西方现代教育的观念和体制,进入到中国的时候就开始已经有这样的争论了。 那么争论了一个多世纪到现在为止,110年120年到现在为止,这个问题为什么很难解决? 但是你只要换一个角度你发现很难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我们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看我本人在美国待了那么长时间,澳大利亚这些地方待长时间,你要是到那个地方去以后,那些新的从华人社会的移民的那些学生,他在第一年第二年学习的时候,他自己本人他自己的家长都还带着华人社会那个观念,分数是最重要的了。 但只要两年以后,他们在大环境之下马上就不一样了。 原来是淡水鱼,我说然后跳到大海里去了以后,呛了几口水以后,马上就要知道大海里的鱼跟淡水里面的鱼不一样。

所以你看美国经常过几年就出现集体诉讼,诉讼什么呢?美国什么常春藤学校最顶尖的这些私立大学,甚至最顶尖的工业大学的UC Berkeley伯克利,像这些学校,它在招生的时候对华裔歧视,怎么对华裔歧视呢?华裔的平均分数要比非华裔的平均分数要高很多,才能够被他们所筛选进去。那么学校方过几年就会打一次官司,过几年就打一次官司。学校方基本上反驳的就是说分数并不是我们衡量学生素质以及它发展潜力的唯一的指标,这种官司已经来来回回已经打了三四十年了,我估计还得要打个二三十年。

我觉得两边都有一点道理,华人确实是相对来讲在分数方面,有时候被迫要比非华人分数要高很多才能进入最好的学校。 但同时我也赞成一部分的顶尖的学校里面的那个道理,这个孩子的优秀跟孩子以后的前程,我不能仅仅看你的分数。 而且这里面美国最好的十几个本科生学院,还有一点它很难,如果你在学校里面待过,如果你要问问学校里面管招生的人,你就会同情他们,为什么呢? 他们和内地学校有点不一样,有些学校名气比较好,也会不断扩招,但是非常优秀的学校不能这么做,这样会把门打得太开,来的人太多教学质量可能不能得到很好保障。

所以美国最好的这几所本科学院基本上不会随意扩招,现在美国很多人出现能够考满分的情况,出现一个残酷的现实,比如5000个考满分的人,但是今年指标是1000人,招生官只能选1000个,这样考核的指标对于招生官来说很困难。 有不少家长来问我,除了考满分,我们还要准备什么。 我的回答是,准备的东西多得很,申请的学校越好,越是需要你其他的潜力、素质、优点的具体证明,这是我每年都要和大家说的道理。(待续)

请继续阅读:

社会学家丁学良:美国越是拒签,越不能自己放弃出国留学(二)


文章来源:凤凰网香港號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