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澳洲人更直接,中国人更含蓄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还是有很多中国学生会因为这个问题与寄宿家庭产生矛盾。小编常常听见有学生在跟寄宿家庭沟通时,因为不好意思或者觉得太直接会伤害别人,碰到问题就选择隐忍,直到最后忍无可忍。
比如有一个在澳大利亚读10年级的学生——贝贝,在他刚入读澳大利亚学校的第一个星期,就委屈地向父母哭诉。缘由是连续一周,寄宿家庭都是傍晚5点以后才接他回家,而很多同学早都回家了……虽然他每次都等的很焦急,但因为担心“得罪”寄宿家庭,他一直隐忍不发,实在忍不住了,就在电话中跟父母嚎啕大哭。家长一听,立马认定寄宿家庭不负责任。我在了解事情的始末后,建议贝贝大胆地与寄宿家庭沟通,表达他希望寄宿家庭能每天16:00去接他的意愿。贝贝鼓足了勇气开口,没想到寄宿家庭非常爽快的答应。原来寄宿家庭以为贝贝完全接受五点后接他回家的安排,一直不知道小朋友的真实需求是希望在四点钟来接他。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孩子和家长闹心了好长一阵子。
沟通方式和表达方法是澳大利亚教育的一部分。澳大利亚孩子从小会接受来自于父母和老师关于如何用沟通解决问题的训练。这点,与更习惯用情绪沟通的中国人形成巨大反差。因为没有接受过就事论事的沟通训练,中国小孩会出现很多令澳大利亚家庭不可思议,乃至抓狂的事情,也是一个现实存在。
二、家庭教育观念不同,澳洲孩子更独立,中国孩子是“小皇帝”
中国家庭在小孩的教育过程中,更强调小孩在学校的表现和知识的吸收。对于小孩生活能力和家庭责任感等的关注不足。所以,在中国家庭中,孩子帮助家长处理家务,会让小孩获得额外的赞赏,因为他做了家长认为孩子不需要做的事情。但在澳大利亚,孩子参与家庭的大小家务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是社会教育的基本理念,家庭教育的必经过程。
在澳走读高中的Jason跟我说,他在寄宿家庭期间,不仅参与布置餐桌、洗碗这样的家务,也会参与修剪草坪给宠物洗澡这样的家务。如果中国家长把孩子做家务判定为占用了学习时间或者“辛苦”的事情,甚至上升到我们不是交了钱吗?为什么要让我们的孩子做家务,我们的孩子在家里都不做家务的高度,则矛盾立马出现。
关于这个问题,不要说土生土长的澳大利亚人,就连孩子寄住在澳大利亚生活了十几二十年的亲戚家里,都会产生巨大的矛盾。
其实,孩子在寄宿家庭中承担部分家务,不仅仅能够让孩子更快与寄宿家庭构建融洽的关系,因此提升了未来生活必不可少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承担家庭责任的意识,何乐而不为呢?
澳洲人崇尚自我,独立意识很强,认同自己为自己负责的观念,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干预相对较少。在澳洲人的观念中,没有一个人比自己更应该了解自己,吃饱穿暖、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目标管理中的各种事项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需锻炼和必需承担的。中国学生和家长以上这些要求,因为理念的不同,孩子往往会觉得寄宿家庭很冷漠,寄宿家庭会认为孩子很“麻烦”,久而久之,矛盾必然激发。
三、法制意识差异大,澳大利亚人敬畏规则,中国人强调人情
在澳大利亚,从小就会培养孩子对法律、规则的敬畏精神。澳大利亚家庭会鼓励孩子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发表意见,甚至争论,但一旦形成定论,就必须无条件遵守。
在中国,因为官本位观念的影响,权大于法,习惯性的用关系来解决问题,法律、规则等,常常成为最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中国孩子尊重规则的意识普遍不足。
比如,寄宿家庭会跟孩子约定晚上十一点睡觉,早上七点起床。澳大利亚孩子一般会比较本分的遵守约定。间或违反约定,也会心甘情愿受罚。但部分中国孩子则一段时间后将规则抛之脑后,甚至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一直在触碰寄宿家庭规则底线。一再触犯之后,必然导致寄宿家庭家长的处罚。认罚也就算了,但一些孩子就会向父母哭诉。中国父母一心疼,矛盾就出现了。
这几年帮孩子处理此类问题,于我而言已算是家常便饭了。
那么,中国孩子应该做哪些准备,才能更自信地融入澳大利亚寄宿家庭呢?总结如下:
提升主动表达的意识,锻炼沟通能力;
换位思考,主动了解澳大利亚与中国文化、生活、风俗、礼仪上的不同;
增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会运用家里浴室、厨房的各类用电器,学会几道拿手菜;
了解跟
留学生相关的学校校规、澳大利亚法律;
锻炼时间管理能力与自控力,紧紧有条的安排生活、学习;
学会理财,让孩子有财务规划意识;
学会感恩,了解澳大利亚宗教信仰。
可以看见,与寄宿家庭的融洽相处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系统性的准备工作。并且,这些软实力上的进步不是今天关注了,明天就可以提升。更不用说语言、学习能力上的准备。孩子需要更长的时间准备,家长也需要。
所以对于申请澳大利亚中学的家庭来说,通常都建议至少有个2-3年的提前规划准备时间!
澳际广州分支澳新留学专家 王圳老师
更多出国留学最新动态,敬请关注澳际
广州官方网站:http://guangzhou.aoji.cn/
留学咨询:020-83837400
办公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230-232号万菱国际中心33楼全层